跳到主要內容
主視覺,圖片中有藍天綠地,用此來表現節與低碳的產品

產業新聞

::: 為什麼視為減碳生力軍的碳捕捉技術,也可能是化石燃料產業的救命稻草?
觀看人數: 28  發佈日期: 2024-09-05
作者 Dindo Lin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05 日 7:50 | 碳捕捉為應對氣候變遷的潛在解決方案,近幾年來受全球關注。不過百億美元等級的資金不斷投入、卻還是沒有看到太多能夠商業化的成果時,越來越多質疑聲開始出現,不只來自技術是否有意義,許多人開始發掘經濟驅動力、獲補助公司能否有效推動技術演進、甚至是有助於減緩溫室效應,還是單純成為化石燃料產業延續壽命的「工具」。 /超過百億美元投入卻難見成效/ 碳捕捉技術自 1980 年代起便由學界與產業逐步開始倡議、並進入公眾的視野。該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將二氧化碳從工業排放中分離出來、並將其封存在地層,防止進入大氣,減少溫室效應。「Oil Change International」(OCI)報告,全球主要的碳捕捉技術投入國家包括美國、挪威、加拿大、荷蘭及歐盟,這些國家在過去 40 年內共計投入了近 300 億美元的公共資金,以支持這項技術的發展。 美國在這方面領先全球,截至目前為主,已經在碳捕捉項目中投入超過 120 億美元:其中包括直接補貼化石燃料企業、以推動碳捕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這些資金大多數來自納稅人的錢,並且在「通膨削減法案」(IRA)的推動下,未來數十年內,碳捕捉技術將持續獲得更多的稅收優惠、和美國政府的財政支援。然而,這些巨額的投入並沒有帶來預期中的成果。根據 OCI 的資料,多數碳捕捉技術面臨著嚴重的科技困境或是營運上的狀況,導致這些補助項目經常出現超支、驗收失敗或是效益不足的狀況。 挪威做為歐洲的主要碳捕捉技術支持者之一,自 2007 年起便投入 至少 60 億美元啟動了許多碳捕捉技術專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Longship」,該專案主要目的,是捕捉從廢物焚燒與水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並將其運輸至海底進行封存。然而,即便有巨額的政府補貼支援,該專案的成本仍在不斷攀升,這也引發了對其經濟可行性的質疑。儘管挪威政府聲稱這些技術對於全球減排至關重要,且是未來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但批評者認為這些技術實際上是為了推動該國油氣產量的擴張,以滿足出口藍氫至歐洲的需求。 藍氫是指通過化石燃料(如天然氣或煤炭)製造氫氣,並利用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捕捉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然而,根據康乃爾大學的研究,藍氫技術的實際溫室氣體排放量、甚至可能高於直接燃燒天然氣,這表明藍氫的環保效益遠低於其宣傳。雖然藍氫技術標榜可捕捉高達 90% 到 95% 的二氧化碳,但實際捕捉率僅約為 12%,這使得藍氫在全球減排目標中的作用大打折扣。這也說明,目前的藍氫技術尚無法成為綠色轉型的有效解決方案。 加拿大同樣在碳捕捉技術上投入大量資金,尤其是在亞伯達省的油砂提煉廠中,該地的碳捕捉技術主要用於升級高污染的油砂原油。然而,同樣根據康乃爾大學的研究,這些設施的實際碳排捕捉率不到 70%,遠低於產業宣稱的 90%-95% 的捕捉率。 /碳捕捉技術的雙面效應/ 儘管碳捕捉技術理論上可以大幅減少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但實際操作中卻有許多其他問題:許多碳捕捉設施無法達到設計標準,甚至導致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問題不僅增加了相關技術的應用成本,還對環境造成了新的潛在危害。正如康乃爾大學教授羅伯特·霍沃斯所指出的那樣:「在碳捕捉技術上的巨額投資幾乎沒有帶來任何實質意義的結果,這表明相關技術在當前階段並不具備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 另外。根據 OCI 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有 5,000 億至 1 兆美元的直接化石燃料補助,這些資金中很大一部分被用於支持碳捕捉技術。鉅額的稅金直接或間接地補貼了化石燃料公司,使其能夠在不改變傳統業務模式的情況下持續發展。例如美國,根據「通膨削減法案」的規定,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租稅優惠和補助支持碳捕捉技術的發展,而這些資金多數被化石燃料公司如埃克森美孚等大企業所取得。這些企業參與碳捕捉項目獲得補助,得以減少了自身的營運成本,還能藉此進一步擴大其油氣生產業務。 其次,碳捕捉技術還被應用於增強油氣採收技術(Enhanced Oil Recovery,EOR),即透過將捕捉的二氧化碳注入油田以提高石油產量。這一技術不僅延長了油田的壽命,還為石油公司帶來了額外的收益。根據 OCI 的報告,美國和加拿大已經投入了超過 40 億美元於這一領域,使得這些企業能夠在全球油價波動中保持競爭力,同時繼續從中獲取高額利潤。 此外,碳捕捉技術的環境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儘管這項技術的初衷是為了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但其實際應用過程中卻可能帶來更多的環境問題。例如,藍氫技術依賴於化石燃料進行生產,而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甚至可能高於直接燃燒天然氣的排放量。根據康乃爾大學的研究,藍氫技術的溫室氣體足跡甚至大於許多傳統能源技術,這意味著該技術在環保效益上的貢獻可能微乎其微。 /碳捕捉的現實挑戰:未達標準與環境風險/ 碳捕捉為潛在減碳手段,但進程過於緩慢,無法立即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的迫切需求。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碳捕捉技術在過去數十年中持續表現不佳,未能實現預期的減碳效果。即使在水泥、鋼鐵和化學品等高污染行業中,碳捕捉技術的作用仍然有限。 正如 IPCC 的重工業脫碳專家克里斯·巴塔耶所言,與其將大筆資金補貼給碳捕捉技術,各國政府應該更明智地將這些資源直接投入到清潔能源和產品的發展上。補貼應該附帶嚴格條件,並集中真正推動綠色轉型的產品,如製造鋼鐵的清潔鐵、製作肥料的清潔氨、水泥清潔熟料等。 許多國家雖已批准了對碳捕捉項目的大規模補貼,但基於專案的技術難度原因,實際的成效大都遠低於預期,且碳捕捉有許多需要依賴化石燃料的技術、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系統的問題。這些資金如果用於擺脫化石燃料並推動工業流程的綠色化,會比補助化石產業還有意義,因為碳捕捉技術不僅速度過慢,還可能成為產業界牟利的工具,延誤真正的氣候 因此,未來的投資應優先考慮那些已被證明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如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高能源效率、推動交通電動化等,這樣才能確保資源的最佳利用,真正實現全球氣候目標。碳捕捉技術若要在未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必須克服現有的技術和經濟挑戰,並且更好地與全球的脫碳目標相結合,而不是成為延續化石燃料產業的工具。 轉自科技新報:https://technews.tw/2024/09/05/carbon-capture-technology-become-the-lifeline-for-the-fossil-fuel-industry/